??? 既然食品標準的制定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,那么其制定標準的依據自然就是:可耐受最高攝入量(UL)(這個又來自于無毒副反應水平NOAEL)。考慮到某些制造商最終產品指標的檢測有難度,我們會結合工藝特點,預計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反應,給出生產過程的許可添加值。特別需要說明的,這個許可添加值絕不是可耐受最高攝入,只是參考UL制定并充分考慮到食用量的波動性。
這里的安全值是人體可以攝取的毫克/天 /每公斤體重,如何折算進食品中的含量要求呢?這就是食品標準所約束的量,而這個量是需要考慮飲食習慣的。
首先,不同屬地對不同食品的攝取量不同。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大米和面粉的標準差異。中國人大米攝取量多,危害物的含量要低,否則總攝取量就可能超標,造成危害,反之亦然。(這里的攝取量需考慮其他習慣性食品的疊加)
其次,不同屬地對同樣食品的食用方法不同。最常見的例子莫過于自來水了。歐美國家很多人直接喝,而我們多數中國人燒開了喝。因此二者的標準不同很容易理解。此外,雞蛋也是如此,中國人生食的就很少。
此外,文化差異的情況也存在。歐美國家不吃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,所以他們瘦肉精標準就比中國要寬松很多。
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,人種不同也有一定差異。比如對花生等過敏原產生反應的白種人就比較多,而黃種人特別是中國人對牛奶里乳糖過敏的就特別多,因此對過敏原的標注各國要求就不一致。此外,還有國民平均體重等因素。在檢測項目方面,不同產地的原料帶入不同,標準亦有很大差異。比如農殘檢測方面,不同國家實際使用的農藥品種不同,也就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檢測項目。
基于上面的說明,這里我再給大家解讀一下原文所說: “茶葉殘留農藥本土未超標出口卻超標事件”。原文把這個事件歸結于“貿易問題”,也就是想暗示這是人為設置障礙性的技術(貿易)壁壘,這種理解是錯誤的。技術性貿易壁壘確實有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來形成壁壘,但這種障礙很多是保護本國相關產業。“歐盟本土不生產茶葉”設置更嚴格的,一視同仁的標準,如果是出于保護本區域消費者不應視為技術壁壘。這里的標準差異主要還是因為食用方法的不同。歐盟的很多國家喝茶是一次性抽提,如果有農殘相對攝取濃度較高,而中國人喝茶不少人是多次抽提。因此在標準上出現差異完全是正常情況。
綜上所述,食品標準制定應該考慮屬地化。由于部分消費者對此不了解,一味要求國際接軌,完全地接軌不僅無益還要為此買單。最典型的“國際接軌”應該是《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》,一方面,營養標簽里的每一個數據都是有成本的,同時,在標簽上每多一個信息就會弱化其他信息。而利用營養標簽指導食用的人群在中國占比不足1%,也就意味著99%的人為1%的人買單。
菜肉如何配比?遵循的是“多菜少肉七分飽”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“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”這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補精益氣的經典配比,意思是說飲食以主食為主,蔬果次之。而“七分飽”則是人們食量上的智慧,代代相傳的保健格言“若要身體安,三分饑與寒”也是這個意思。
肉類的主要成分為脂肪與蛋白質,能夠為人體提供大量的能量及必需的氨基酸,保證營養的攝取和吸收。不過,無肉不歡的“吃貨”可要注意了,適量食肉有益精力,但過量卻不利于健康。
“魚生火,肉生痰,蘿卜白菜保健康。”這句話就指出了過多吃肉的弊端:積火、生痰。現代營養學也提出人體每日肉的食用量應在150~225克之內。肉類的代謝時間長,代謝產物偏酸性;尤其蛋白質的代謝物主要由腎臟過濾處理,高蛋白質食物吃得過多,腎臟將不堪重負,而肥胖、三高癥和癌癥等慢性疾病也將就此悄然埋下隱患。
七分飽
或許你有過這樣的體驗:飯吃得似飽非飽,口欲未能盡解,但飯后身體卻感覺很輕松、矯健,有種莫名的愉悅。其實,這就是“七分飽”的快感。
七分飽不僅為人體帶來愉悅感,還能夠讓人健康長壽。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:食量減少40%,小白鼠的壽命會延長約20~30%,人類則可以增壽20年!面對如此震撼的數字,能夠良好控制食量的小伙伴笑了,而“飯桶”們可就得好好反省了!
對于“飯桶們”來說,美食的誘惑是無法拒絕的。但若長期處于過飽狀態,則消化道終日超負荷運轉,各種消化液供不應求。一方面分泌腺容易發生病變,另一方面身體更深受各種代謝產物的傷害。《呂氏春秋·重己》中便指出:“味眾珍由胃充,胃充則大悶,大悶則氣不達。”是的,古人認為游魚、飛鳥、走獸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,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。進食恰到好處,則有助于脾胃消化、吸收功能運轉正常。因此,吃得過飽對人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。